苏州大学学子祝福南京邮电大学!
浏览量:3087 回帖数:28
8楼
闵书记来苏州大学打造的跨世纪的苏州大学成绩单!!!!
《科学时报》:质量兴校 人才强校 机制活校 特色名校
——苏州大学新世纪跨越式发展纪实
历经百年办学,从1900年的东吴大学开始,到1952年院系调整时的江苏师范学院,到改革开放后又通过合并形成综合性大学的办学格局,再到以矫健的雄姿跨入21世纪,苏州大学将自身的办学传统、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从立足苏南、服务江苏,到依托行业、辐射全国,再到秉承传统、影响海外,处处都显示着这所百年名校正在焕发的勃勃生机。
进入本世纪后,在顺利完成从多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转变以及在科学研判学校发展所面临的战略环境的基础上,苏州大学制定了《苏州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该规划在将学校类型定位清晰界定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后,明确提出了“通过10年至15年左右的努力,将建设成为具有学科、区域和国际化特色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成为区域内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技术研究、高层次决策咨询服务的重要基地”的发展目标,确立了“质量兴校、人才强校、机制活校、特色名校”的发展战略。
面对新世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之势,与世纪同龄的苏州大学正以前所未有的气魄与胆识,紧密围绕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这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
科学定位 锻造品牌 扛鼎区域经济大发展
作为地处苏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始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坚定不移地面向经济建设和□□发展主战场,深深扎根于苏南这一片沃土,不断汲取崭新的思想理念和不竭的发展动力,构建产学研结合、学校与地方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为苏州乃至江苏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走出了立足苏南、服务江苏办学的区域特色。
要满足江苏省经济□□发展对高等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学校必须开设相应的学科,为此,苏州大学积极探索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方面的经验。
一方面,学校以江苏师范学院更名为苏州大学的历史机遇为契机,进行了专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先后增设了经济管理、国际贸易、经济法、国际法等专业。学校在保留师范教育特色的前提下突出应用性,开辟了多学科人才的培养新路。以此为依托,在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司法厅和苏州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先后成立了财经学院、法学院和工学院。这三个学院的建立,既为学校从单科性师范学院向多科性大学的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学校更好地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学校紧紧抓住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这一历史性机遇,在实质性合并办学、外延拓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学校通过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的合并,顺利完成了从以文理为主的多学科性大学向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的转变。目前,苏州大学的学科专业涵盖了哲学、文学、历史学等11个学科门类,科学研究的数量和质量得到迅速的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的领域得到全面拓宽、能力得到持续提升。
与此同时,学校在积极响应江苏省高等教育扩招的号召、不断扩大招生数量的同时,积极拓展办学空间,筹措办学经费,以与时俱进的理念、开拓创新的精神探索出一种新模式、新机制。如1999年与苏州市凯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创办了苏州大学文正学院;2002年与昆山市周庄镇人民政府、上海云海实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共建公有民办二级学院——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的协议。
为适应□□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学校深入挖掘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交流合作培养模式,为学校有的放矢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如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模式,1997年,学校根据新形势下用人单位对师范毕业生的实际需求,专门成立了“高师实践性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有关“3+1”师范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对学生采取在广阔的学科知识背景下进行师范专门训练的做法,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既有学术性又有师范性,是适应现代化教育需要的高质量教师,受到了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此外,学校还在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闵书记来苏州大学打造的跨世纪的苏州大学成绩单!!!!
《科学时报》:质量兴校 人才强校 机制活校 特色名校
——苏州大学新世纪跨越式发展纪实
历经百年办学,从1900年的东吴大学开始,到1952年院系调整时的江苏师范学院,到改革开放后又通过合并形成综合性大学的办学格局,再到以矫健的雄姿跨入21世纪,苏州大学将自身的办学传统、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从立足苏南、服务江苏,到依托行业、辐射全国,再到秉承传统、影响海外,处处都显示着这所百年名校正在焕发的勃勃生机。
进入本世纪后,在顺利完成从多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转变以及在科学研判学校发展所面临的战略环境的基础上,苏州大学制定了《苏州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该规划在将学校类型定位清晰界定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后,明确提出了“通过10年至15年左右的努力,将建设成为具有学科、区域和国际化特色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成为区域内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技术研究、高层次决策咨询服务的重要基地”的发展目标,确立了“质量兴校、人才强校、机制活校、特色名校”的发展战略。
面对新世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之势,与世纪同龄的苏州大学正以前所未有的气魄与胆识,紧密围绕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这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
科学定位 锻造品牌 扛鼎区域经济大发展
作为地处苏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始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坚定不移地面向经济建设和□□发展主战场,深深扎根于苏南这一片沃土,不断汲取崭新的思想理念和不竭的发展动力,构建产学研结合、学校与地方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为苏州乃至江苏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走出了立足苏南、服务江苏办学的区域特色。
要满足江苏省经济□□发展对高等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学校必须开设相应的学科,为此,苏州大学积极探索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方面的经验。
一方面,学校以江苏师范学院更名为苏州大学的历史机遇为契机,进行了专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先后增设了经济管理、国际贸易、经济法、国际法等专业。学校在保留师范教育特色的前提下突出应用性,开辟了多学科人才的培养新路。以此为依托,在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司法厅和苏州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先后成立了财经学院、法学院和工学院。这三个学院的建立,既为学校从单科性师范学院向多科性大学的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学校更好地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学校紧紧抓住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这一历史性机遇,在实质性合并办学、外延拓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学校通过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的合并,顺利完成了从以文理为主的多学科性大学向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的转变。目前,苏州大学的学科专业涵盖了哲学、文学、历史学等11个学科门类,科学研究的数量和质量得到迅速的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的领域得到全面拓宽、能力得到持续提升。
与此同时,学校在积极响应江苏省高等教育扩招的号召、不断扩大招生数量的同时,积极拓展办学空间,筹措办学经费,以与时俱进的理念、开拓创新的精神探索出一种新模式、新机制。如1999年与苏州市凯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创办了苏州大学文正学院;2002年与昆山市周庄镇人民政府、上海云海实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共建公有民办二级学院——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的协议。
为适应□□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学校深入挖掘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交流合作培养模式,为学校有的放矢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如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模式,1997年,学校根据新形势下用人单位对师范毕业生的实际需求,专门成立了“高师实践性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有关“3+1”师范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对学生采取在广阔的学科知识背景下进行师范专门训练的做法,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既有学术性又有师范性,是适应现代化教育需要的高质量教师,受到了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此外,学校还在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013/7/10 23:09:42
9楼
在推进产学研结合,助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方面,苏州大学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光机电技术、辐照技术、生物医药、化工技术、新材料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以科研成果为依托,学校先后成立了华东辐照有限公司、维格光学有限公司等高科技公司。2005年,苏州大学高新科技企业共完成产值4.675亿元人民币,位居江苏高校第二名。在这当中,苏州大学辐照技术研究所还培育了中国辐照行业的样板企业——苏州中核华东辐照有限公司。该公司依托自身在辐射加工技术方面的综合优势,创造了“五个中国第一”。
在引领文化发展、服务□□建设方面,苏州大学从有效整合学校人文□□科学方面的力量入手,积极投身于苏州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构建了良性互动的合作机制。如学校立足于苏南区域特色文化,先后成立了地方戏曲研究室、吴文化研究室等,在吴文化研究方面产生了明显的凝聚效应,使学校成为了吴文化研究的重镇。
而主动为地方提供智力支持也是苏州大学办学的一条重要思路,在不断加强对苏州地区□□现实问题和经济发展前沿课题的研究和探索过程中,学校已有多名专家被聘请为苏州市政府决策智囊团成员。从苏州的乡镇企业到中新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的成立,学校都适时成立了相应的研究中心,总结提炼出独具区域特色的苏南模式。目前,学校的“苏锡常特色研究”、“苏州和温州发展比较研究——区际比较的实证分析”、“政府推动与经济发展——苏南模式的理论思考”等研究成果,已成为苏南地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决策的有力支持。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2003年以来四届本科毕业生在苏州市就业的人数分别为2594人、2454人、2720人、1440人,占当年就业人数的比例为43.35%、37.02%、40.77%、24%,短短四年即为苏州培养了近万名高素质专门人才;在苏锡常地区即苏南地区就业的人数分别3950人、3984人、4380人、2075人,所占比例分别为66.01%、60.11%、65.65%、34.59%。数据表明,学校培养的每五名学生中就有三名学生在苏南地区就业;而在江苏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就业的人数则占就业人数的八成以上。由此可见,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区域与学校立足苏南、服务江苏的区域定位高度吻合。
随着毕业生在各行各业的成长,学校与江苏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互动更加紧密、更富活力,从深远的层面架起了学校与区域互动的桥梁,展现了学校与区域互动的广阔前景,进一步坚定了学校发挥地方优势、扛鼎区域经济发展的信心。
狠抓教学质量 培育中华复兴之才
在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苏州大学依托行业、辐射全国,已经形成了学科人才培养的国防、纺织、体育等专业特色,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国防专业方面,依托国防、服务国防,是苏州大学国防学科的一大特色。200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签订了《共建苏州大学协议书》,确定学校为国防系统定向培养学生。学校的放射医学学科、内科学(血液病学)学科成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学科,生物技术(免疫学)专业成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点。其中放射医学学科、内科学(血液病学)学科还是国家重点学科。
以放射医学为例,在“医理结合、平战结合”及“广义的放射医学”方针的指导下,学校的放射医学已从办学初期单纯的对原子武器的防护和放射损伤的救治,发展到现代对电离辐射职业卫生防护和肿瘤放射治疗以及用放射性同位素诊断与治疗疾病,从狭义的放射医学发展到与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相结合的广义放射医学,大大拓宽了放射医学发展空间、丰富了放射医学内涵,同时依然保持着鲜明的核特色,近年来,学校的放射医学已形成了目前我国唯一的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完整培养体系,新增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点,建成了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全国培训基地和“放射医学与防护”省级重点实验室。放射医学专业自开设至今,已为国家输送了36届本科学生,培养了100多名博、硕士研究生,为军队输送和专门培养了300多名放射医学专门人才。
在推进产学研结合,助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方面,苏州大学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光机电技术、辐照技术、生物医药、化工技术、新材料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以科研成果为依托,学校先后成立了华东辐照有限公司、维格光学有限公司等高科技公司。2005年,苏州大学高新科技企业共完成产值4.675亿元人民币,位居江苏高校第二名。在这当中,苏州大学辐照技术研究所还培育了中国辐照行业的样板企业——苏州中核华东辐照有限公司。该公司依托自身在辐射加工技术方面的综合优势,创造了“五个中国第一”。
在引领文化发展、服务□□建设方面,苏州大学从有效整合学校人文□□科学方面的力量入手,积极投身于苏州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构建了良性互动的合作机制。如学校立足于苏南区域特色文化,先后成立了地方戏曲研究室、吴文化研究室等,在吴文化研究方面产生了明显的凝聚效应,使学校成为了吴文化研究的重镇。
而主动为地方提供智力支持也是苏州大学办学的一条重要思路,在不断加强对苏州地区□□现实问题和经济发展前沿课题的研究和探索过程中,学校已有多名专家被聘请为苏州市政府决策智囊团成员。从苏州的乡镇企业到中新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的成立,学校都适时成立了相应的研究中心,总结提炼出独具区域特色的苏南模式。目前,学校的“苏锡常特色研究”、“苏州和温州发展比较研究——区际比较的实证分析”、“政府推动与经济发展——苏南模式的理论思考”等研究成果,已成为苏南地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决策的有力支持。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2003年以来四届本科毕业生在苏州市就业的人数分别为2594人、2454人、2720人、1440人,占当年就业人数的比例为43.35%、37.02%、40.77%、24%,短短四年即为苏州培养了近万名高素质专门人才;在苏锡常地区即苏南地区就业的人数分别3950人、3984人、4380人、2075人,所占比例分别为66.01%、60.11%、65.65%、34.59%。数据表明,学校培养的每五名学生中就有三名学生在苏南地区就业;而在江苏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就业的人数则占就业人数的八成以上。由此可见,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区域与学校立足苏南、服务江苏的区域定位高度吻合。
随着毕业生在各行各业的成长,学校与江苏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互动更加紧密、更富活力,从深远的层面架起了学校与区域互动的桥梁,展现了学校与区域互动的广阔前景,进一步坚定了学校发挥地方优势、扛鼎区域经济发展的信心。
狠抓教学质量 培育中华复兴之才
在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苏州大学依托行业、辐射全国,已经形成了学科人才培养的国防、纺织、体育等专业特色,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国防专业方面,依托国防、服务国防,是苏州大学国防学科的一大特色。200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签订了《共建苏州大学协议书》,确定学校为国防系统定向培养学生。学校的放射医学学科、内科学(血液病学)学科成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学科,生物技术(免疫学)专业成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点。其中放射医学学科、内科学(血液病学)学科还是国家重点学科。
以放射医学为例,在“医理结合、平战结合”及“广义的放射医学”方针的指导下,学校的放射医学已从办学初期单纯的对原子武器的防护和放射损伤的救治,发展到现代对电离辐射职业卫生防护和肿瘤放射治疗以及用放射性同位素诊断与治疗疾病,从狭义的放射医学发展到与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相结合的广义放射医学,大大拓宽了放射医学发展空间、丰富了放射医学内涵,同时依然保持着鲜明的核特色,近年来,学校的放射医学已形成了目前我国唯一的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完整培养体系,新增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点,建成了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全国培训基地和“放射医学与防护”省级重点实验室。放射医学专业自开设至今,已为国家输送了36届本科学生,培养了100多名博、硕士研究生,为军队输送和专门培养了300多名放射医学专门人才。
2013/7/11 12:49:26